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车展观察丨狂奔的智能驾驶,别跑丢底线

近日,某智能电动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最终造成3人不幸身亡。这一让人深感不幸的事故发生后,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除了事故的严重后果外,汽车的智能化功能,尤其是智能驾驶功能成了舆论的聚焦点:一些企业在智能驾驶的传播上是不是太过夸大?一些企业将智能驾驶功能落地的进展是不是太过激进?行业对于智能驾驶的安全教育是不是太过轻视……

伴随着汽车电动化的快速发展,汽车智能化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也仿佛坐上了飞机一般。2022年,可自动变道的高速场景下高阶辅助驾驶还算是新鲜事物,2023年,就有多家车企开始传播城市场景的高阶辅助驾驶能力。2024年,在智能化方面走在前列的企业,对高阶智驾技术开启了飞速“开城”模式。

2024年4月底,阔别了我们四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30余位车企高层来到百度有驾专访间。在与有驾的交流中,多位车企高层都谈到了“智能驾驶”的话题。让我们一起看看,各位大佬是如何看待智能驾驶当下的发展。

蔚来智能驾驶产品与体验负责人黄鑫表示,“卷”智能驾驶肯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当下,整个智能汽车的技术落地、技术创新都在加速。如果用看待汽车行业过去十几二十年的眼光来看当下的技术发展,你肯定会觉得有点太快了。但黄鑫认为,在当下的时代,这样的速度就是应该的。

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尤其在中国市场,这种智能化方面的“内卷”,展现出国内相关人才储备、技术储备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状态。“在我4年前入行的时候,想卷也卷不动,因为当时的国内没有足够多的人才。”黄鑫表示。

小米汽车副总裁于立国也持有类似观点。在他看来,小米汽车能在短短三年就将智能驾驶能做到如此水准,也是由于新时代能“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里的“巨人”,指的不止是小米公司在做汽车前就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还指的是行业前辈已经将智能驾驶的技术推上了非常高的维度,让小米汽车避免了很多弯路。

“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的下半场。”在岚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博晓看来,这是包括岚图汽车在内的大批主流车企所认的观点。所以,岚图汽车等车企对于智能化的发展非常积极。在他看来,面对这样的趋势,不能保守。

黄鑫也认为,现在的智能驾驶行业,是在“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对于很多起步有些晚的团队来讲,确实会有一些压力。但是没办法,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的,大家不可能停下来等你。所有同行都需要拿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加速狂奔。

这样的观点,甚至得到了部分在智驾功能商业化上较谨慎的合资车企领导认可。

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赵东就对有驾表示,智能驾驶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好事。在他看来,相关技术的进步就是为了让用户越来越方便,为用户在驾驶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支撑,提升驾驶安全性。

那么各家企业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开城”速度这么快,究竟安全吗?

此前的智驾基于高精度地图打造,需要解决每个城市的泛化,就需要处理非常多的corner case(边缘场景)和长尾的场景,所以每开一个城都非常难。

商汤绝影智能汽车事业群智能驾驶副总裁石建萍表示,当下头部车企的智能驾驶都基于无高精地图方案,只需要把车开到不同城市进行验证,然后回流数据,所以开城的效率能迅速提升。

不可否认,随着无图方案的逐步成熟,车企在高阶智能驾驶的开城速度方面有着巨大提升,越来越多用户将可以更深切体会智能化为汽车生活带来的便捷。

然而,随着高阶智驾功能的落地范围快速扩张,不少用户的体验却并未实现快速提升。

据极越汽车智能软件副总裁潘云鹏介绍,很多车企同时都开了某些城市,但每家车企的用户在这个城市范围内的智驾体验却仍各有千秋。他呼吁各家车企,在重视开城速度提升的同时,更需要重视是否真的为用户带来了更舒适、便捷、安全的体验。

赵东也非常赞同智能驾驶发展需要重视安全性的观点。

当前,虽然丰田旗下产品的智能驾驶能力也能达到L2+级的水平,但相较于部分智能化领先的中国企业旗下仍存在一定差距。

据赵东介绍,高阶辅助自动驾驶已经是丰田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公司旗下产品已经落地超过20项高阶智驾辅助功能。但他同时强调,丰田推向市场的每项高阶智能驾驶技术,都是经过长时间的验证,能够确保技术非常安全、稳定以后才配备在整车上。

与此同时,赵东也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在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同时,也绝对不能忽视汽车消费者对于驾驶乐趣的诉求。

由于当下还远未到完全自动驾驶的时代,驾驶车辆的仍然是驾驶员本身,智能驾驶只是为驾驶员提供一种辅助。所以,在赵东看来,车企当下在开发智能驾驶功能时最该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帮助驾驶员减少驾驶的负担,而不是替代驾驶员操控车辆。

此外,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关久旸还提出,智能驾驶应该是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和不同品类产品进行区别对待。他强调,不同类型的汽车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功能所看重的点也是不一样的。

以当下汽车消费量最大的10万~15万级细分市场为例。关久旸认为,这些消费者可能并不需要非常超前或者昂贵的智能驾驶功能。花大量成本为车辆配上激光雷达,并不符合这类群体的诉求。他们更希望车企将造车成本倾斜到续航里程、车辆安全、车内空间等维度。

但关久旸认为,20万元以上纯电车型消费群体对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方面就会有比较高的需求。在这个级别的车型上,就需要尽量提供最好的智能驾驶体验。他强调,智能驾驶体验提升的前提仍然是安全。

从各位车企高层对智能驾驶的观点来看,智能驾驶一定是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关功能的出现和发展符合用户的诉求,也得到了国家的政策鼓励。

然而,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进程也一定不能走出底线。这一底线就是“安全”。

这一次引发全国关注的事故再次让人们关注到了汽车智能化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中国政府目前仍未给C端用户开放公开道路上的L3级智能驾驶使用。

即便企业宣传地再强大,当下的智能驾驶都仍然只是一种辅助功能,驾驶的安全仍需要由驾驶员来掌握。享受智能化带来的帮助,但也要保持耐心,保持对生命的敬畏。

文丨张宇喆

编辑丨王歆

出品丨有驾报道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